野生植物 - 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www.sokonotoko.com/sign/botany Tue, 22 Apr 2025 12:16:24 +0000 Joomla! - Open Source Content Management zh-cn 植物资源分布 //www.sokonotoko.com/sign/botany/4203-2021-10-18-12-02-6 //www.sokonotoko.com/sign/botany/4203-2021-10-18-12-02-6        四姑娘山是四川省乃至全国高海拔山地中,亚高山和高山植被保存相对完好的少数地区之一,尤其是以壳斗科植物为代表的高山硬叶常绿阔叶林,以柏科树木为主的古柏林,以松科为主形成的的暗针叶林和亚高山常绿与落叶针叶混交林,以及分别以杨柳科、桦木科和胡颓子科植物为代表构成的沟谷森林群落等最为典型。

y7.jpg

 

1.植物区系特征简析

       尽管高程所限,四姑娘山缺乏中、低海拔地带和相应的植物种类,但在景区及其周边区域分布的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仍是较高的。据初步调查和资料统计表明,以四姑娘山为主体的小金县约有高等植物123科、536属、2020种,虽比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植物总种数少,但仅在景区核心区域“三沟一山”的海拔2700~6250m范围内就分布有2000种以上,这在省内和国内的同类和同海拔山地中是很有特色的。松柏类植物在本区域内的种类较多,并以其为优势种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亚高山针叶林群落,例如冷杉属的冷杉,云杉属的麦吊杉、紫果云杉、鳞皮云杉,落叶松属的四川红杉,圆柏属的方枝柏、香柏等。被子植物中,在四姑娘山地区分布有10种以上的大属如马先篙属、风毛菊属、龙胆属、报春花属、杜鹃花属、虎耳草属、铁线莲属、紫菀属、蓼属等。这不仅反映出该地区的植物区系带有很强的温带和寒温带特性,而且表明该地区的植被具有从我国横断山区亚热带森林植被向青藏高原植被过渡的显著特征,并与青藏高原东部多数亚高山和高山植被在植物区系方面更趋近似。同时,古老、特有植物的大量存在既是该地区植物区系比较复杂和具有突出特点的表现,也证明了该地区植被及植物类群保存相对完好。分布于四姑娘山的古老、特有植物类群和单型属、少型属如瓶尔小草属、独叶草属、铁筷子属、黄三七属、桃儿七属、八角莲属,五福花属、羌活属、马蹄芹属、岩匙属、冯尿泡属、细穗玄属、川木香属、延龄草属、杜鹃兰属、白岌属、天麻属、舌唇兰属、凹舌兰属、筒距兰属、无柱兰属等。

       在本区已知的123科536属中,世界广布属51属,占全国世界分布属数的50%,其中蓼属、毛茛属、老鹳草属、龙胆属、千里光属、紫菀属、苔草属等,是川西及川西北亚高山和高山草甸的优势草本植物。热带分布属104属,为全国热带分布属的8.43%,占四姑娘山植物总属数的22. 60%;其中多数分布于其周边海拔2500二以下区域,并且这些属中分布在此地的种类与分布在热带地区的种类绝不相同,例如豆瓣绿属、金粟兰属、榕属、糯米团属、桑寄生属似、栗寄生属、槲寄生属、马兜铃属、蛇菰属、牛膝属、紫茉莉属、马齿芡属、木防己属、南五昧子属、木姜子属、大戟属、秋海棠属、菟丝子属、白前属、虾脊兰属、石斛属等,它们应属第三纪古植被和古植物区系残遗成分的衍生类群。四姑娘山植物区系中的温带分布属最为丰富,达378属,占本区总属数的54. 52%,占全国温带分布属的33. 30%;其中北温带分布型、东亚分布型和旧世界温带分布型分别有139属、62属和48属,分别占全国同类分布型的46. 96% ,20. 81%和30. 57%,而且地中海一中亚一西亚成分、中亚成分和东亚(东喜马拉雅一日本)成分占总属数的比例明显比东面一山之隔的卧龙自然保护区高.并存在较大差别,说明本地区所具有的“中国一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特征更显著;加之一些典型的“中国一日本区系’,成分如旌节花科、粗榧科、连香树科等在本地区渐少乃至消失的现象,也印证了上述论点。虽然第四纪冰川曾在我国广泛发育,而且四姑娘山的古植物区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影响,但仍有12个中国特有属至今分布于这个地区,占全国特有属的6.12%、占全区总属数的2. 89%,苹果属中以小金为分布中心并以“小金”命名的“小金海棠”是其特有种。这些古老特有植物得以在此保存的原因无疑与该地区复杂多样的地形条件密切相关。

 

2.植被类型及其垂直分布

       四姑娘山复杂多祥的自然条件为不同植物群落及其种群的生长发育和分化提供了比较多样化的生态地理环境,进而组合成为多种类型的自然植被。按照我国通用的植被分类系统和分类单位,可将四姑娘山的自然植被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丛(灌草丛)、草甸、高山稀疏植被等5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22个群系组或群系。针叶林包括寒温性落叶针叶林中的四川红衫林和常绿类型中的冷杉一麦吊杉林、冷杉一紫果云杉林、方枝柏林等4个群系;阔叶林中的落叶类型如红桦林、白桦林、川杨林、沙棘林、皂柳林等5个群系,硬叶常绿阔叶类型则仅划分出川滇高山栎林1个群系;灌丛(灌草丛)包括香柏灌丛、亮叶杜鹃—金露梅灌丛、亮叶杜鹃一凹叶瑞香灌丛这类常绿革叶类型和锥花小檗一细梗蔷薇灌丛、乌饭柳一沙棘一忍冬灌丛这类高寒落叶阔叶类型,计有5个群系;草甸包括杂类草草甸中的珠芽蓼草甸、圆穗蓼草甸、黄芪一金莲花一委陵菜草甸和苔草一蒿草草甸及禾草草甸5个群系;高山稀疏植被在此地至少包含2个群系;此外,景区内还见有具草丘、草埂等沼泽特征的湿地类型,但因其发育不充分而未列为单独植被类型(见附图1四姑娘山主要植被类型分布图)。

       如上所述,鉴于四姑娘山景区缺乏中、低海拔地带,故其植被垂直带谱并不完整,只具有亚高山以上的垂直分布类型(图3)。不过由于光照、热量、水分和风力等地理环境因素在山地东一南坡向和西一北坡向上分配不一致,导致阳山和阴山的植被在具体类型、群落外貌及其分布海拔高度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一现象在四姑娘山的植被垂直带谱中体现得尤为显著。总的说来,落叶阔叶林的群落分布范围都较狭小,一般分布在海拔3400m以下的阴山或沟谷地段,而硬叶常绿阔叶林则通常分布于海拔3500~3800m的阳坡中上段;寒温性常绿针叶林在该地区仍是以亚高山针叶林(又称为暗针叶林)的形式分布于海拔3900m以下的阴坡地段或阳面的山谷冲口之局部以及山间宽谷地带,在阳坡上偶有个别植株零星散布;此地的寒温性落叶针叶林分布区域略高于暗针叶林,一般在海拔3400~4000m,局部可上升到海拔4200 m位置,在中下段往往与冷衫、云杉林构成常绿、落叶针叶混交林;常绿革叶灌丛多分布于林线上缘的海拔3700~4000m地段并与针叶林分布带有所渗透,成为森林群落中的灌木层成分;而高寒性落叶阔叶灌丛的生态宽度更大一些,且多在针叶林中的大片迹地和林窗空地上形成群落;典型草甸在四姑娘山区并不广泛,只在一些相对低矮、宽敞的山头或森林迹地、宽谷腹地有所发育;高寒草甸遍布本区所有山体的高寒灌丛上部,可从海拔4200m延展至4600 m以上;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在四姑娘山地区众多海拔5000m以上的极高山上段均普遍存在。可见,四姑娘山植被是以多样化的高山类型及其组合为特点的。

 

 

3.重要野生花卉资源概述

       四姑娘山的野生花卉资源丰富,不仅有相当一部分高山峡谷的区域性种类,更分布着很多我国西部高山和高原地区特有的成分。在这当中,既有被全世界赞誉为‘中国高山、高原三大名花”的杜鹃花、报春花和龙胆花,又有以喜马拉雅山地区为现代分布中心的、种类繁多的马先蒿属植物,还有诸如绿绒蒿、圆穗蓼、珠芽蓼、黄芩、毛茛、金莲花、银莲花、梅花草、老鹳草、糙苏、柳叶菜、狼毒、紫菀、火绒草、香青、蒲公英、风毛菊等五彩缤纷的典型亚高山和高山草甸成分,以及极其高贵的众多兰科植物。木本花卉方面,除杜鹃花外尚有凹叶瑞香、高丛珍珠梅、多种蔷薇、多种悬钩子、多种绣线菊和多种绣球等等。就各类野生花卉在四姑娘山景区核心地带的分布状况而言,几条山沟和不同海拔高度又各具特色。

(1)双桥沟的分布情况

       沟口至五色山庄一段(海拔3000~3500m)主要分布有高丛珍珠梅、云南金莲花、毛茛状金莲花、蕊瓣唐松草、银叶委陵菜和东方草莓等,林中及林缘偶尔能看到2—3种杓兰、川赤芍、秀丽梅和凹叶瑞香;海拔3500~3700m的林下和灌丛中有栎叶杜鹃、桃儿七、多种蔷薇、马先蒿、老鹳草和大花糙苏。特别是开粉红至紫红色花的柳兰在该地带成片生长.地群众称为“艳山红”,开花时节景象蔚为壮观;海拔3700m以上的野生花卉在整个景区内都大体一致,常见的是圆穗蓼、珠芽蓼、银莲花、报春花、龙胆、梅花草、紫菀、风毛菊、火绒草、红景天等;多数杜鹃花在此沟中主要分布于两侧山坡的中上部。

(2)在长坪沟的分布情况

       从沟口至枯树滩一段(海拔3200~3500m)可以看到绢毛蔷薇、栎叶杜鹃、肾叶金腰、玄参和凹叶瑞香;从枯树滩至木骡子一段(海拔3500~3700m)分布有亮叶杜鹃、褐毛杜鹃、鹿耳韭、鹿药、假百合、乌头和细梗蔷薇等;而木骡子至水大坝(海拔3800m)一段的草本野生花卉异常丰富,如多种报春花、多种龙胆、獐牙菜、喉毛花、多种马先蒿、多种虎耳草、云生毛茛、黄花水毛茛、刺参、白花刺参、高山紫菀、杓兰等,是全景区野生花卉种类最多的地段之一。

(3)锅庄坪一海子沟的野生花卉

       从四姑娘山镇至大锅庄坪草甸一线(海拔3100~3500m)是野生花木相当繁多的区域,主要种类有问客杜鹃、麻花杜鹃、锈红杜鹃、光亮杜鹃、多种马先蒿、多种龙胆、狼毒、鹅绒委陵菜、梅花草、凹叶瑞香、湿生扁蕾、香青、火绒草、匍匐枸子、无柱兰、筒距兰等,从大锅庄至老牛园子地段(海拔3500~3700m),由于旅游线路是沿阳坡延伸的,所见野生花卉种类不多,如蒲公英、假百合、委陵菜、香柏是匍匐生长的常绿灌木,常集中生物于大树基部或林间空地圈围成团,极具观赏价值;从老牛园子纵贯大海子侧坡直到花海子腹心(海拔3700~3850m),分布着许多十分美丽的野生花卉,例如雪山报春、天山报春、钟花报春、全缘绿绒蒿、黄花绿绒蒿、密毛紫菀、高山紫菀、华丽龙胆、高山龙胆、皱褶马先蒿、轮叶马先蒿等,成为观赏高山野生花卉的理想地方。

]]>
野生植物 Mon, 18 Oct 2021 02:00:00 +0000
植物资源特点 //www.sokonotoko.com/sign/botany/4204-2021-10-18-12-02-7 //www.sokonotoko.com/sign/botany/4204-2021-10-18-12-02-7

1.主要植被类型的群落学特征

(1) 四川红杉林

       四川红杉林分布于四姑娘山风景区内海子沟、长坪沟和双桥沟海拔3200~4000m之阴坡中上段.例如在海子沟大海子东面的西北坡、长坪沟水大坝侧北坡和双桥沟底部的“红杉林”等处均有成片分布,分布地坡度0~60°。群落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层次分明,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藤本和地被层,其中乔木层又可分为两个亚层;四川红杉在第一、第二亚层中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成为群落,建群种;与四川红杉同在乔木第一亚层的只有麦吊杉,但其优势度不及四川红衫的50%,可以视为共建种;乔木第二亚层中,除四川红杉在两处样地内均有出现外,麦吊杉幼树、沙棘和川西樱都只出现在一个样方中,故只能作为群落伴生种;由于该群落分布区与亚高山灌丛带紧密相连,灌木层的种类较丰富。以落叶成分居多并占绝对优势,如乌饭柳、越橘叶忍冬、西南山梅花、高山绣线菊、锥花小檗、冰川茶子、细梗蔷薇,常绿成分有凹叶瑞香、光亮杜鹃、金露梅、香柏以及少量麦吊杉幼苗;群落中还有大量的草质藤本甘青铁线莲。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群落的外貌具有十分鲜明的季相,冬披银装、春挂嫩芽、夏冠荫绿、秋季金黄,因而构成了十分壮丽的自然画卷,是景区内不可或缺的成景要素。

31900951_1481245965653.jpg

(2)冷衫、云杉林

       冷杉、云衫林是一个群系组,也是本区暗针叶林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在四姑娘山,很少见有两者各自的纯林,往往是以相互混生的形式构成群落,并大致存在2--3个群系。冷杉、麦吊杉林是该群系组中在四姑娘山最常见的暗针叶林群落,广布于三沟内海拔3000~3800m的阴山面,其中在长坪沟和海子沟内保存得较为完好。而双桥沟中,由于在1970~1994年主要针对这种林型进行过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致使该群落大面积消失,只以小片“保护林地”的形式残留于沟谷两侧坡下段、宽谷河滩局部以及阴坡一面的冲沟内侧地方。该群落的垂直结构分成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4层,乔木层因高度差异极大而分为两个亚层;无论从I亚层还是II亚层的个体数量和盖度看,冷杉在群落中都占有优势,这在II亚层体现得尤为显著;而紫果云杉也出现于一个样方的I亚层;II亚层种类甚多,除了冷杉和麦吊杉外,还有白桦、红桦、球柳、方枝柏、川西樱、蔷薇、柳叶忍冬等,但冷杉是占统治地位的;灌木层种类包括越橘叶忍冬、高丛珍珠梅、栎叶杜鹃、光亮杜鹃及乔木层优势树种的幼苗;因这一群落与方枝柏林相邻,不时见有方枝柏成株和幼苗散布林中;林下存在较多的冷杉和云杉幼苗,反映出群落自然更新状况良好,从环境梯度状况、群落内部结构、建群种的种群结构来看,若能有效控制人为干扰,该群落仍将朝硕级群落方向作进展演替(顺行演替);若人为干扰太强,则将向先锋群落方向作逆行演替。

       冷杉、紫果云杉、鳞皮云杉林是该群系组中另一种群落,分布在长坪沟两河口至理县杂谷脑和米亚罗一带,并与川西云杉林交汇。该群落外貌伟岸、高大,总盖度高近100 %;乔木层只分布着三种共优种,第一亚层完全被紫果云杉和鳞皮云杉所占据.平均高度达22m;第二亚层则属冷杉的集中展布空间,尽管平均高度仅11m,但其个体数量却超过I亚层两种云杉之和,种群盖度超过60%,显示出不可忽视的优势度;灌木层种类多、数量少,而且也可分为两个亚层,如冷杉幼树、红桦、川西樱处于第一亚层,高达5m,唐古特忍冬、细枝茶藨子、褐毛杜鹃与各种共优种的幼苗处于第二亚层,高0.1~1. 5m;林下地表几乎完全被以泥炭藓为主的藓类覆盖为地被层,盖度几近100 %,厚度10~20cm,所以基本缺失草本层。可见,该群落是以冷杉、紫果云杉、鳞皮云杉为共优种和共建种组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该群落不仅空间格局复杂,而且特别是以冷衫为代表的群落优势种和建群种的种群结构趋于稳固,成株、幼树和幼苗均具有相当的个体数量。这表明该群落已进入很高的演化程度甚至接近顶级群落阶段。

(3)方枝柏林

      方枝柏林是四姑娘山植被中寒温性常绿针叶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过古老悠久的演化历程,已经跨越了顶级群落阶段而作逆行演替,加之其建群种方枝柏植株粗壮挺拔、单株木材蓄积量大、材质优良,故成为多年来森林采伐的重要对象,留至今日的典型群落已不多见,在景区内仅存于双桥沟撵鱼坝和长坪沟枯树滩两处海拔3400~3550m的阴坡谷地,且面积规模很小,均不足100ha,因此带有很强的残遗性质。群落中,方枝柏几乎成为单优种而彻底控制着整个乔木层,仅在长坪沟的一处样地内出现了三株巨型麦吊杉;群落平均高度达30m左右;下木层种类有川西樱、长叶溲疏、乌饭柳、忍冬、绢毛蔷薇、刺黄花,一些种类可长成小乔木,但除川西樱和忍冬具有一定盖度外,其他种类的个体稀少;草本层种类比较丰富,但由于调查季节关系,仅采集鉴定出川赤芍、紫堇和大叶碎米荠少数几种;草质藤本绣球藤的侵入,显现出群落的脆弱方面;地表和方枝柏树干均被台鲜所覆盖,厚度约5cxn。样地内未发现方枝柏幼苗,说明群落自然更新能力减弱,方枝柏种群结构已趋不平衡,成株几乎都是趋向均匀庞大的个体,呈典型的“成、过熟林”形态。另一方面,该群落古木参天、遮云蔽日,外貌恢弘、林内幽深,是景区不可多得的绝佳景观资源,特别是胸径达115an、高达30m的巨柏和胸径116m、高50m的麦吊杉同处林中,本身就成为独特的景点。因此,建议当地政府在对这种森林群落景观进行开发的同时,无比做好严格保护和复壮工作。

(4) 红桦林

       四姑娘山的红桦林是原始高山针叶林遭受破坏后演化而来的次生性落叶阔叶林群落,分布在长坪沟和双桥沟沟口银山面的重伤部位,海拔3250~3450m;群落中针叶成分已消失殆尽,乔木层种类单一,形成以红桦为单优中的纯林:虽然在下木层尚有极少白桦和球柳,也只是未遭破坏之前这片区域曾经分布着寒温性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遗迹和佐证;灌木种类有栋叶杜鹃、绢毛蔷薇、五加、凹叶瑞香,多数低矮,不足1.5m;草本层种类渐趋丰富,主要如肾叶金腰、驴蹄草、圆穗蓼、东方草毒、轮叶景夭等。此外,该群落具有一定的景观价值,红桦树皮班驳,在夕阳余辉逆射之下金红透亮,远处望去煞是好看,故宜停止用材、加强保护。

微信图片_20211014170802.jpg

(5)川杨林

       川杨林在四姑娘山地区属于典型河岸落叶阔叶林类型,沿双桥沟入口后不远的一条狭长的谷底河滩地展布,绵延数公里,最宽处仅200m。川杨是唯一构成群落乔木层的种类,从而成为纯林;灌木层成分有高丛珍珠梅、刺茶麃子、川滇小檗、四川忍冬和沙棘幼苗;该群落的草本层应当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成分复杂,特别是有两种珍稀濒危植物分布于其中即挑儿七和无味五福花,前者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后者是极其稀有、原始的珍贵物种,而且该种到底属于五福花属、四福花属还是华福花属,尚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二者在科学研究和观赏利用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然而不巧的是该群落又恰处人类活动频繁的沟谷路边,遭到破坏的危险性极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严格保护;除此之外,草本层植物还有大叶碎米荠、银叶委陵菜、伞花繁缕、毛莲篙、云南金莲花、毛茛、红直璋牙菜、东方草莓、报春花、龙胆、早熟禾等。

(6)沙棘林

       沙棘林是四姑娘山风景区内十分常见、分布广泛、极具特色的河岸落叶阔叶林群落类型,不仅如此,它在广阔的森林砍伐迹地上也能够很好地发育,带有先锋群落性质。广布三条沟内海拔3200~3800m的河滩和两侧山坡下段,且常混迹于较高海拔区域的灌丛之中。乔木层通常见有沙棘和皂柳两证,一般高度为11m;群落水平结构上,林木分布较为稀疏,但不少个体的胸径和冠幅颇大;灌木层种类不多且数量很少,证明频繁的放牧对此产生了较大影响;草本层植物种类众多,如乌头、粗子草、棱子芹、大叶碎米荠、鹿耳韭、驴蹄草、假百合、东方草莓、银叶委陵菜、柳叶菜、龙胆等。该群落的特色之处在于低矮但成株外观优美,大型植株胸径达90cm以上,冠幅9*9m,而高度不足20m,特别是其枝干苍劲古朴、宛若游龙,树冠枝叶漂浮如云,全然是一处处巧夺天工的天然树桩盆景,观赏性极强,成为此地一类重要的植物景观。

四姑娘山景区.jpg

(7)皂柳林(Comet. Salix wallichiana)

       皂柳林也是四姑娘山河岸落叶阔叶林植被类型中的一个群系,主要分布于长坪沟枯树滩以上的沟边河滩地,海拔3500~3600m。群落内木本植物种类非常单一,几乎仅有皂柳一种。皂柳多为丛生状均匀分布于林中,每丛10~20枝萌条,高度相当一致,均高9m;林下空旷,除见有一株方枝柏幼苗外,只生长着几种草本种类,如甘青乌头、大叶碎米荠、东方草莓、瘤果芹(粗子芹)等。与上述几类群落一样,皂柳林在景观利用方面很有价值,该群落内空间开阔,且多分布于溪边路侧,依山傍水,环境静谧清幽,是游人休憩和体验自然的合适场所。

(8)川滇高山栎林

       川滇高山栎林是我国山地植被中的著名群系,也是四姑娘山地区常见的阳山植物群落类型之一。此群落在景区内广泛分布于海拔3600~4200m的阳坡中上部位,其中在海子沟的打尖包至老牛园子地段仍保存着原生性很强的、完全以川滇高山栎为单优种的大片纯林。优势种群平均高达13m,盖度达100 %,当属四姑娘山地区范围内个体密度和盖度最大的森林群落类型;林下几无灌木和草本层,只在林缘可见少量灌木种类,其中常有密集的香柏聚生于林缘的乔木基部,甚至有时在林窗空地形成灌丛;林中地表多裸露,乔木枝干上长满苔鲜和地衣类。而在该地段以下和以上区域分布的同类群落则明显呈矮林状,估计其下段是由于多年人类活动造成群落被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林,其上段则是高山环境渐趋恶劣使其自然矮化的结果。次生性川滇高山栋林除群落高度大大降低、均高仅4m外,主要群学特征基本与原生林一致,只是林缘的香柏明显减少,而匍匐构子在林下和林缘大量增多,并出现了一些草本植物,例如蒲公、委陵菜、圆穗蓼和假百合等。由于旅游道路正是从这片群落纵向穿越的,曲径通幽的过程已使人们领略到了原始森林的趣味和魅力,所以该群落的景观价值已逐步得到开发利用,只是游人的废弃物污染、马匹践踏对森林土壤的破坏、当地大量群众在这类群落中采挖珍贵食用菌等引起的环境和资源间题急待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需要注明的是,四姑娘山地区不同森林群落中的附生植物很有规律性和特点,多数针叶林群落(尤其是冷衫一麦吊云衫林、冷杉一紫果云杉一鳞皮云杉林)树上均附生着大量松萝、沙棘林、桦木林内树木主干上常附生着树舌,而方枝柏的主干和树枝上总是附生着泥炭藓、高山金发藓、丛藓等多种苔藓类,从而构成了本地区不同森林群落中丰富多样、特色各异的层间植物类型。

 

2.主要珍稀植物及其分布

       据调查考证,四姑娘山风景区及其周边地带分布着40余种古老、珍贵、稀有和特有植物以及400多种野生花卉和观赏植物,主要种类如狭叶瓶尔小草、麦吊杉、紫果云杉、鳞皮云杉、四川红衫、方枝柏、四川牡丹、桃儿七、川八角莲、独叶草、大叶柳、红桦、无味五福花、问客杜鹃、光亮杜鹃、栎叶杜鹃、褐毛杜鹃、锈红杜鹃。羽叶丁香、延龄草、天麻、大花杓兰、黄花杓兰、斑叶杓兰、小斑叶兰、细花虾脊兰、黄花白岌、黄花杓兰、西藏杓兰、角盘兰、裂瓣角盘兰、二叶舌唇兰、宽叶红门兰、粉叶玉凤花、槽舌兰、筒距兰、无柱兰等,其中有9种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

 

3.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经初步调查核实,可基本确定在本地区有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共有9种,即狭叶瓶尔小草、麦吊杉、四川红杉、四川牡丹、独叶草、桃儿七、大叶柳、羽叶丁香、延龄草。其中狭叶瓶尔小草、四川红杉、四川牡丹和独叶草4种属二级保护植物,麦吊杉、桃儿七、大叶柳、羽叶丁香、延龄草为三级保护植物。

(1)狭叶瓶尔小草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分布在海拔2700~2900m的林边草地或岩石缝中,是该种的少数分布区之一,极为稀有;

狭叶瓶尔小草.jpg

(2)四川红杉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分布在海拔3200~4000rn阴坡,常构成以其为优势种和建群种的群落,也在大范围区域与冷杉、云杉形成混交林;

红杉林.jpg

(3)四川牡丹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分布在海拔2800m的干旱河谷坡地灌丛中,因人们长期将其作为中药材采集,现已日趋少见;

(4)独叶草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零星分布海拔3600~4000m的针叶林、杨树林和沙棘林下与林缘,已很罕见;

(5)麦吊杉

       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广泛分布于海拔3400~3850m的沟谷阴坡地带,常成为群落共优种、共建种或伴生种,数量尚多;

(6)桃儿七

       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主要海拔3300~4300m林下或坡地灌丛中,数量较多,常被当地群众称为“八月瓜”采作生食;

(7)大叶柳

       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分布于海拔2700~3000山谷河岸及坡地灌丛中,比较稀少;

(8)星叶草

       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大群落分布在阴坡林下,海拔4200米的高度都有分布。

星叶草.jpg

 

]]>
野生植物 Mon, 18 Oct 2021 02:00:00 +0000